2021年3月9日,北京三里屯,1992年出生的韓爽(左二)在自己的漢服體驗館里錄制《唐宮夜宴》仿妝教程視頻。她在鼓樓大街、三里屯分別開設了兩家體驗館。 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 曲俊燕/攝
2021年4月21日,北京,媒體記者在北大紅樓展廳內參觀主題展覽。展覽介紹了青年毛澤東兩次來京的經歷,展示了他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思想軌跡。 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 李雋輝/攝
南起永定門、北至鐘鼓樓,7.8公里的區(qū)域構成了北京的中軸線。永定門公園內的御道連接著古今,前門三里河、青云胡同留住了傳統(tǒng)文化, “北大紅樓”賡續(xù)著紅色基因,鐘鼓樓鐫刻著歷史的痕跡。
北京東城文化發(fā)展研究院副院長呂舟說:“北京中軸線是一個活著的遺產,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痕跡。”這條中軸線是古都的城市骨架,更是古都文化的核心,在這條中軸線上,不同領域不同時期的青年人助力著申遺工作,助力北京文化建設。
賡續(xù)紅色基因 青年人為紅色遺址帶來新活力
東城區(qū)的五四大街上車來車往,北大紅樓像一個時光機,搭起跨越百年的精神橋梁。陳獨秀曾在這里出任文科學長,帶來了《新青年》,李大釗在這里寫下了《庶民的勝利》等文章,魯迅在這里授課多年,青年毛澤東在這里汲取新文化、新思想……北大紅樓留下了探尋救國救民真理的先驅者的不朽足跡。
每天早上7點半左右,95后謝尹楠從家出發(fā)前往北大紅樓,她是北大紅樓的講解員。2021年6月底,經過一年多的修葺提升,北大紅樓正式對外開放,“光輝偉業(yè) 紅色序章——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”也同期開展,當時正在香山革命紀念館工作的謝尹楠被抽調到北大紅樓,這也是她第一次走進北大紅樓。
“我每天都會帶領觀眾穿梭其中,沿著革命先輩曾經走過的路,感受百年前的歷史氛圍,講述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?!眮淼奖贝蠹t樓后,謝尹楠在背誦講解詞的基礎上,還買了相關書籍,豐富自己的紅色歷史知識。她說:“在紅樓工作,革命先輩的精神會鞭策著我不斷進步?!?/span>
謝尹楠接待了很多游客,有北大的學生、有從其他城市趕來的青年人……“游客比較感興趣的還是舊址復原”。目前,北大紅樓對蔡元培工作的辦公室、青年毛澤東工作過的第二閱覽室等舊址進行了復原,“百年前,他們就在這里工作;百年后,我站在相同的地方向新時代的青年人講述他們的故事。”謝尹楠說。
目前,北大紅樓最年輕的講解員只有23歲?!扒嗄耆瞬粩酁楸贝蠹t樓注入活力?!敝x尹楠說,團隊的壯大和更新,讓北大紅樓的歷史更加鮮活,更有生命力。
作為傳承紅色文化的工作人員,謝尹楠愈發(fā)感受到近些年北京不斷加大紅色歷史傳承、挖掘紅色內涵,用青年喜歡的方式將紅色文化的保護、利用、宣傳落在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。
去年,東城區(qū)推出《薪火傳承——東城區(qū)黨史游學地圖》,重點打造了“覺醒年代”“光輝足跡”“歷史記憶”“文人志士”“日新月異”五條黨史游學推薦線路。今年,東城區(qū)又發(fā)布了青運史教育精品路線,再一次讓青年人穿越百年踏尋先輩的足跡。謝尹楠說,每個年輕人都是紅色革命文化的傳承者。
民樂戲劇+國潮 “大戲看北京”的金名片更有料
伴隨著民樂的響起,東城區(qū)青云胡同22號院顏料會館的表演開始了。在這座有幾百年歷史的建筑里,歌曲、民樂、魔術、雜技、河北梆子、北京曲劇等多種藝術門類的演出輪番上演。這是東城區(qū)打造的“會館有戲”演出項目,從2021年7月啟動至今,陸續(xù)在臨汾會館等不同會館上演,一批量身定制的“小而美”“小而精”“小而雅”的演出節(jié)目在不同會館上演,百年戲臺再現光影,沉睡的文物煥發(fā)了新生。
有37處會館坐落在東城轄區(qū)。這些始建于明代初期,由當時同籍貫、同行業(yè)之人在京城設立的房舍,讓各類地域文化交織融合。
張子豪是北京民族樂團演出運營部項目主管,擔任“走進顏料會館”文藝演出的執(zhí)行導演。和他一樣的年輕人是樂團的主要力量,給“會館有戲”帶來了更多創(chuàng)新和生機。根據會館場地小的特點,樂團特意對節(jié)目進行了編排,并根據不同會館的特色進行調整?!氨热珙伭蠒^由山西顏料、桐油商人建于明代,所以我們安排了山西省新絳縣的絳州鼓樂表演;顏料會館離梅蘭芳故居不遠,因此我們又選擇了梅蘭芳大師的代表作《貴妃醉酒》?!睆堊雍勒f。
這群年輕人不斷給“會館有戲”帶來新的亮點和驚喜。在日常的“會館有戲”駐場演出中,樂團設置了“導聆”,在每段音樂演奏前向觀眾介紹樂器的歷史、曲目的創(chuàng)作背景等。樂團還會用傳統(tǒng)樂器演奏國潮音樂、改編網紅音樂,深受年輕人的喜歡。
今年4月,正乙祠戲樓重新開張,青年戲劇演員在被稱為“中國戲樓活化石”的百年戲樓里,唱出傳統(tǒng)文化的源遠流長;今年7月,梅蘭芳故居的青年戲劇演員走進什剎海,為居民、學生帶來戲劇表演的同時,也給他們上了一堂戲劇表演培訓課。
助力城市更新 讓老城“顏值”在線
經過多年的改造修繕,雜物堆積、環(huán)境惡劣的東城區(qū)草廠地區(qū)的胡同以及三里河街道終于恢復超高“顏值”,歷史上記載的“水穿街巷 庭院人家”的景象重新出現在百姓面前。
張成玉是為三里河街道整形恢復的“化妝師”之一。她是北京天街集團設計部的工作人員,和三里河打了好多年的交道。接到三里河的改造任務后,她和團隊對歷史中記載的三里河樣貌進行了研究,經過不斷調整,最終將小橋流水、青磚灰瓦的前門三里河地區(qū)交給了百姓。
這樣的城市更新不僅讓百姓有了更好的居住環(huán)境,也豐富了文化生活。顏料會館就在三里河地區(qū),除了戲劇表演,后院的餐飲區(qū)更是成為青年人打卡拍照的新點位。在四合院里,年輕人可以喝下午茶、學習插花、品嘗美食。
胡同文化、戲劇文化、京味美食的碰撞給百姓帶來不一樣的體驗。市民活動中心、書店以及劇院的融合再一次豐富了市民生活。在中軸線沿線,“美后肆時”景山市民文化中心吸引著附近百姓前來讀書、參加社區(qū)活動;77文創(chuàng)園里的小劇場、展覽給百姓更多的美學體驗。
東城區(qū)內務部街27號院是老牌網紅社區(qū)文化生活館。咖啡、手工、展覽……在四合院里,居民可以感受各種藝術。2016年,朝陽門街道引入北京ONE藝術創(chuàng)意團隊運營這處保留完整的四合院。這個以年輕人為主的團隊,將老院子打造成功能豐富的公共文化區(qū)域,為社區(qū)居民乃至全城的文藝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分享交流、寓教于樂的空間和平臺。
在青年人為文化建設助力的同時,北京市也伸出橄欖枝引各路青年才俊為京城添色增彩。近期,北京市人社局印發(fā)《北京市創(chuàng)意設計專業(yè)職稱評價試行辦法》,建立創(chuàng)意設計專業(yè)人員職稱評價體系,為文化產業(yè)人才提供廣闊的舞臺,給他們更實在的福利。
如今,伴隨著城市更新,老街道韻味猶存,新場館熠熠生輝,千年古都在年輕人的參與下,讓百姓的生活更美好。
來源:中國青年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