殘疾小伙單腿騎行征服新藏線
4年累計行程達24000公里;獲“新藏勇士”稱號,自言不向命運低頭
單腿騎行在新藏線上的孫有志。
24000公里,是自行車碼表上的讀數(shù);4300米,是腳下這片土地的海拔。截至昨日,28歲的河南小伙孫有志,已經(jīng)在路上連續(xù)騎行19天。
國慶節(jié)當天,孫有志從河南新鄉(xiāng)出發(fā),一人、一車,沿著新藏公路朝著拉薩一路前行,10月17日還被授予了“新藏勇士”稱號。而在入藏的騎行者中,孫有志顯得與眾不同,他的自行車踏板上有一個鎖扣,將右腳固定帶動單車前進,左腿的褲管,空空蕩蕩。
孫有志是一名殘疾人,他用一條腿征服新藏線。2009年,還是一名醫(yī)學生的孫有志遭遇一場車禍,從此失去左腿。此后多年,他備受求職碰壁、自卑的困擾,直到2013年,在一名殘疾運動員的影響下接觸自行車騎行,從此成為一名“行者”。騎行中,孫有志認識了后來的妻子,還擁有了自己的事業(yè)。孫有志告訴新京報記者,征服遠方是一種信仰,即便只有一條腿,也不會向命運低頭。
日行百公里 征服新藏線
“距離新藏線終點,還有不到2000公里?!?0月19日,午后高原的陽光下,視頻畫面中的孫有志戴上頭盔,右腳伸進踏板的鎖扣,輕身一躍,騎行上路。
這是位于西藏阿里地區(qū)的獅泉河,海拔4300米,風大、氧氣稀薄。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,說不到幾句話,孫有志就有些氣喘吁吁。他深呼吸一口,調(diào)整坐姿:“今天的計劃是70公里,不然就找不到合適的住宿點。”
從10月1日出發(fā)算起,孫有志保持著每天平均100公里的騎行進度。高原的日曬和空氣,都在向身體發(fā)出挑戰(zhàn),孫有志說自己“不怕”。呼呼作響的風聲中,他告訴新京報記者,此行目的就是磨煉意志,為了增加難度,他特地沒有佩帶假肢,只在褲腳打了個結(jié),揣了幾件換洗衣物就上路。
新藏公路,北起葉城,南抵拉孜,全程平均海拔4500米,沿途需翻越5000米以上高山5座、冰山口16個、冰河44條,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艱苦公路,原為汽車兵進藏道路,自然條件惡劣。征服新藏線,是孫有志的心愿之一。
一路上,孫有志保持白天騎行,晚上睡大通鋪的節(jié)奏。高原戈壁很少見到旅店,他必須每天計算城鎮(zhèn)的位置,再安排當天的進度。餓了,就隨便對付一些方便面、饅頭咸菜,一天的騎行下來,擠上五六十元一晚的土炕睡去,第二天再頂著大風出發(fā)。
長途騎行,對身心都是考驗,孫有志告訴新京報記者,十幾天來,孤獨常常讓自己備受煎熬,但每當?shù)竭_一個新的地標,那種戰(zhàn)勝自我的成就感,又會瞬間沖淡所有壓力。孫有志覺得,這就是騎行最美妙之處。
這不是孫有志的第一次長途騎行,去年,他曾從成都出發(fā),騎行3000公里,翻越21座大山,到達珠峰大本營。不同的是,這一次,孫有志第一次完全依靠單腿騎行,他計劃用一個月時間完成新藏線騎行,然后告訴自己“我能行”。
10月17日,孫有志獲得由阿里地區(qū)旅游發(fā)展委員會頒發(fā)的《新藏騎行證書》,并被授予“新藏勇士”稱號。
阿里地區(qū)旅游發(fā)展委員會授予孫有志“新藏勇士”稱號。
車禍失左腿 騎車為“自救”
回想起來,孫有志覺得,是騎行“救”了自己。
孫有志來自河南輝縣,2009年3月,剛剛進入山東一所醫(yī)學院臨床醫(yī)學專業(yè)讀書的他,遭遇一場車禍。從病床上醒來后的孫有志發(fā)現(xiàn),自己永遠失去了左腿。
讀書、畢業(yè),當一名醫(yī)生然后娶妻生子,這是孫有志對未來生活的規(guī)劃,但車禍改變了一切。他曾經(jīng)很喜歡籃球,如今卻躺在床上不能動彈。
那是孫有志生命中,最黑暗的一段時光,那一年,他20歲。病床上的孫有志,情緒極度不穩(wěn)定,覺得“活著沒有意思”,一度試圖拔掉身上的管子“一了百了”。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,孫有志接受了現(xiàn)實,休學一年后回到校園,并且于2013年順利畢業(yè)。
打擊接踵而至。畢業(yè)那年,因為身體原因,孫有志的求職四處碰壁。那段時間,孫有志心情郁悶,于是買了一張前往漠河的火車票,要到中國的最北端散散心。
這一次旅行,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。孫有志忽然發(fā)現(xiàn),盡管只有一條腿,自己仍然能夠像正常人一樣去征服遠方的風景。從此之后,他的人生豁然開朗。此后的一年間,孫有志游歷黑龍江、新疆,徒步登上泰山,還去云南支教?;氐郊亦l(xiāng)的孫有志像變了一個人,不再整天抱怨,而是重新燃起了斗志,“別人能做的,我也能做”。
在云南支教期間,孫有志認識了一名殘疾自行車運動員,在他的影響下,開始嘗試騎行。2013年9月份,孫有志用此前擺地攤掙的3000元錢,買了一輛山地自行車。之后他一直騎著這輛車,目前累計行程已達到24000公里。
時至今日,提及練習騎車的日子,孫有志還有些心有余悸??此坪唵蔚钠鸩健⑥D(zhuǎn)彎、前進,對于只有一條腿的孫有志來說都困難重重,假肢摩擦帶來的疼痛刻骨銘心。“我還年輕,不能就這么被打敗了。”孫有志說,自己咬著牙練習半年,才能夠適應遠距離騎行。
征服自我 “騎行是一種信仰”
自覺“練車成功”的孫有志,迫不及待地想要證明自己。2014年2月25日,他在微博上發(fā)布一條消息,招募從鄭州到??诘尿T行同伴。一個名叫“小米”的鄭州網(wǎng)友響應。
2012年,孫有志在河南新鄉(xiāng)市中心醫(yī)院實習時,小米曾是他的病人,兩人互相留了聯(lián)系方式,但并不熟絡。2月28日,孫有志從新鄉(xiāng)出發(fā),并于3月1日抵達鄭州與小米會合。
此后的一個多月,兩人歷經(jīng)日曬、雨淋、爆胎、丟車,穿越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,行程2000多公里,抵達???。這是孫有志第一次長途騎行,一路上,小米對他十分照顧,還主動把孫有志的行李放到自己車上。
兩人的感情也迅速升溫。2014年11月,孫有志與小米組成家庭,一年多后,兩人的女兒出生。孫有志說,這是騎行帶給自己最大的驚喜。
2015年初,在親朋幫助下,孫有志在內(nèi)蒙古呼倫貝爾開了一家客棧。一年后,他又與朋友合伙,在??诒P下一家客棧,成了一名“老板”。
騎行時風掠過耳旁的感覺,讓孫有志一直難以割舍。2016年7月,通過網(wǎng)絡招募,孫有志拉起一支20余人的隊伍,從成都出發(fā),目的地是珠峰大本營。
那次騎行,孫有志回想起來,腦海中全是“逆風、爬坡”,還遇到了塌方,一些路段只能下車推行,并且要時刻保持小心,很多隊友中途退出。浩浩蕩蕩出發(fā),最后只剩三個人仍在騎行。最后一天,從烏拉山下來后,距離終點還有50公里,全程上坡并且逆風。一行三人身上全部的食物,只有一罐紅牛,三人分著喝完,一鼓作氣,最終于8月6日下午,到達海拔5200米的珠穆朗瑪峰大本營。
一年后,孫有志又出發(fā)了。10月13日,在經(jīng)過紅土達坂路段時,孫有志遇上了一段長達90公里的上坡路,一路逆風,海拔超過5000米,騎完這一段,他一連休整了四天。
昨日,在路上的孫有志告訴記者,三年的騎行生活,已經(jīng)改變了自己很多。孫有志說,自己一度以為騎行可以“向別人證明我能行”,而在歷經(jīng)兩萬多公里的磨礪后,他才意識到眼前所做的一切,更是為了征服自我,“騎行是一種信仰,哪怕只有一條腿,也不輕易向命運低頭。”
來源:新京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