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期叛逆+疫情=?
近日上線的公益短片《致成年的你》,講的是一名少年離家出走的故事。
這名少年叫志奇,想要一部新手機,是他18歲的生日愿望,在他看來,手機的新舊關乎自己的“面子”問題。但在他的父母眼中,搞好成績才是“王道”。一場爭吵在所難免,少年負氣離家。沒想到,其所在小區(qū)突如其來的封控,就此將他與父母分隔在家內(nèi)外……
一場不歡而散的生日宴,將如何收場?一場18歲的“出走”,將走向何方?這一短片,給了一個答案。但在這一答案背后,還有更多關于“青春”“成長”的問題,等著回答。
“手機”引發(fā)的煩惱
故事開始于一部手機引發(fā)的爭吵。
對于這樣的爭吵,短片中志奇的扮演者康振聞并不陌生。他告訴記者,“演著演著就好像在演自己的生活”。今年17歲的他也曾因為想換一部新手機,和父母軟磨硬泡了一個多月;也曾因想出去找朋友玩,和父母爭吵一番后“離家”,去朋友家住了3天……
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引發(fā)與父母爭吵的“手機”,還可能是一雙球鞋、一次旅行、一小時玩游戲的時間,也可能是“志奇”們?nèi)魏位虼蠡蛐〉囊?。很多時候,“大人”們不太理解的是,這些在自己看來無關緊要的“東西”,為何對孩子來說這么緊急或重要?
在該短片的制片人、85后何珂看來,這些要求其實是青少年在以自己的方式適應這個時代,“生長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的他們有豐富的信息獲取能力,因此他們都在構(gòu)建一個自己的小世界,來適應他們的時代、地區(qū)和文化。在他們的世界里,新手機、球鞋或者游戲等其他潮流的元素相當于他們的‘社交貨幣’,是合群的一種方式”。
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教授、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雷靂告訴記者,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有一個心理發(fā)展任務——解決自我認同的問題,更直白地講,即搞清楚自己是誰、別人怎么看自己、自己能做點什么等。對了解這些問題,他們最初并沒一個特別清晰的路徑,是處于逐步探索的過程中。
“等進入青春期后,身體發(fā)育和認知能力正在走向成熟的他們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或無話不談,同伴關系變得更為重要,來自同伴的反饋或認可也開始占據(jù)更突出的位置?!崩嘴Z說,也因此,他們有時需要一些自認為能體現(xiàn)自己價值的、外在的象征物,來表達自我,并期待得到認可。
正如在短片中志奇的眼中,手機的新舊關乎同學對自己的評價,在現(xiàn)實中,能否按時上線游戲可能關乎對隊友的承諾或自己的“信用”問題,一雙鞋或一次旅行也可能是融入某一群體的一把“鑰匙”。雖然,在康振聞看來,有些要求或多或少會帶有攀比或虛榮心理,有些也并不合理。
推開那扇“門”
但相較需求最終能否被滿足,康振聞認為更重要的是,自己的需求是否真的被傾聽、被尊重。
在短片中,面對想要一部新手機的志奇,他的父母直接以他的學習成績不好為由“回懟”,引發(fā)更激烈的爭吵。在現(xiàn)實中,康振聞觀察到不少父母也如影片中的一般,“往往只站在自己的角度,說著自己的那套說辭,最后導致兩敗俱傷”。
這一矛盾的癥結(jié)何在?以短片中的父母為例,雷靂認為,一方面他們沒意識到孩子有這方面的需求:另一方面把孩子的成長“看得太窄”,“好像只有學習成績好,孩子才是值得尊重、認可,或有價值的人”。但從孩子的體驗來講,他們能感受到自己的人生是多樣且豐富的,融入社會、與人交往、學習必要的知識技能、身體的發(fā)育成長等都是重要的方面,學習只是其中一部分。
這樣“錯位”的溝通,一如影片中的那扇門,將志奇與父母隔在門內(nèi)外。
對于來自父母的不理解、不認可,“志奇”們有自己的“消化”方式??嫡衤剷x擇去找同學打打球、打打游戲,“但有些孩子一旦和父母發(fā)生爭吵,那種心情很難短時間消化,需要父母主動低下頭來溝通,他們才會好一點”。
該短片監(jiān)制鄭中所在的騰訊成長守護平臺曾對7100多人進行調(diào)研,其中超八成受訪者是小學、中學、大學在讀的學生,結(jié)果顯示,僅約18%的受訪者表示不太喜歡或不喜歡家庭教育、溝通方法類文章。“這說明很多孩子還是比較關注親子關系、家庭溝通,不像我們70后、80后在長大后才逐漸了解家庭教育、原生家庭這樣的概念?!编嵵姓f。
鄭中也是一名母親,在她看來,“家庭溝通是一門挺大的學問”。在平臺接觸到的很多用戶留言,讓她深刻感受到,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中,首先要意識到孩子是一個有獨立思考和行動能力的人,放平自己的位置,多尊重、鼓勵他們,對不贊同的事也盡量在表達理解的前提下提出看法。
雷靂希望父母能以一個發(fā)展的角度來看與孩子的溝通、相處。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后,父母仍按照以前的教養(yǎng)方式或“慣性”來指導孩子,是與孩子的發(fā)展不適配的,應注意到孩子身體能力、社交能力、思維和認知等方面的發(fā)展,一點點地放手、“退讓”,逐漸讓孩子自主去解決一些問題,承擔一些責任。
更重要的是,雷靂認為,父母應早早地注意與孩子建立一種信任的溝通互動模式,這樣孩子即便進入“青春期”后,也會更容易接受父母傳遞的價值觀,比如證明自己并不一定要通過買新手機或做出格的事。而這種信任模式不是在一朝一夕建立的,是與孩子的日常相處積累而成。
奔跑的少年
在短片的結(jié)尾,志奇得到了父母給他買的新手機,以及父親的那句“你是爸的驕傲”。但最讓何珂感動的,不是兩代人的“和解”,而是志奇在拿到手機后,穿著防護服繼續(xù)奔跑的場景,“他找到了他的方向”。
離家出走后的志奇報名成為社區(qū)的一名抗疫志愿者,最初只為解決自己離家后的吃飯問題。父母得知他成為志愿者后認為他這是在“添亂”。但當志奇努力幫助別人解決問題,當他看到那些席地而睡、累到暈倒的志愿者……他眼中有了不一樣的東西,他看到別樣的、閃光的青春,這樣的青春已不需要一部新手機來定義。
拿到新手機的志奇并沒想象中那樣喜形于色,反而眼中含淚。此時志奇沉默的背影,也是讓該短片導演徐彪最觸動的場景之一,他看到一個少年的“出走”和歸來,以及少年的蛻變。
徐彪記得自己在這樣的年齡,在別人眼中也是一副“叛逆”的樣子——不穿校服、留著長發(fā)、成績不好……他覺得幸運的是,父母對自己一如既往地包容和支持,和自己像朋友般相處。雖然自己沒考上名牌大學,但徐彪對現(xiàn)在的自己很滿意,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,有著努力奮斗的目標,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。恰如他為短片的插曲填詞,“在這個無懼無畏放肆的年紀,我曾叛逆,如今綻放自己,我不放棄,也絕不放棄,在奔跑中追尋自己”。
那些奔跑看似輕盈,卻是康振聞最為辛苦的戲份。
兩三秒的鏡頭,他有時需要穿著防護服、戴著口罩,在陽光下斷斷續(xù)續(xù)跑兩三個小時。這是康振聞第一次演戲,眼下他已結(jié)束藝考,正在為高考做準備,希望成為一名演員。這次的經(jīng)歷讓他感受到演戲“比想象中辛苦”,但他覺得自己和志奇很像,認定了目標就不會放棄努力。
不久,康振聞也即將滿18歲,在他看來,這一短片也是給自己的一份“成人禮”。
來源:中國青年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