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整本書閱讀”教學,就是要把學生從簡單的“愛好者”轉(zhuǎn)變?yōu)椤八伎颊摺薄鞍l(fā)現(xiàn)者”“批評者”“對話者”,使學生不僅能夠有意識地運用閱讀策略深入開掘文本的文化內(nèi)涵,還能夠更進一步將這種文化的因子注入自我對生命的體悟中去?;谶@樣的思考,近年來我們在史家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中開設了“《西游記》共讀課”,力求通過教學實踐探索出“整本書閱讀”教學的有效路徑。
在課程設計上,我們以“批注”作為共讀的抓手。在剛開始與學生共讀的幾年里,我們曾提倡讓學生在閱讀中自由地批注,但收效并不理想,學生往往不知道該批些什么。引導學生進行批注,首先要為他們設計出有一定深度的思考話題,在話題的引領下進行閱讀。
譬如,我們在和學生共讀《西游記》第一回到第七回的過程中,向?qū)W生提出的問題是:“你覺得孫悟空該不該被壓在五行山下?”——這個話題頗有意思,絕不是可以用簡單的是與否來作答的,而是需要學生真正關注文本本身,并將自己的思維不斷引向深處的。我們且看他們的批注——
六年級的宋鈺文同學是孫悟空的堅定“支持者”,在讀到孫悟空“官封弼馬溫”的情節(jié)時寫道:
玉帝掌管天庭,的確很難面面俱到,但是,如果連對人起碼的尊重都沒有,那的確不太適合做這個“玉帝”。從這里,我看出了天庭的不公和對人的不尊重。
而石昊宸同學則更關注孫悟空的行為是否具有正義性,在他讀到孫悟空在閻羅殿上勾掉猴族姓名時,批注道:
從這里可以看出孫悟空蠻不講理,為了長生,不受上天的管理,擅自把“猴族”名字全部勾掉。雖然天庭的管理有不妥之處,但他至少應該遵守基本規(guī)矩與制度。
這樣的文字雖然簡單,但卻折射出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自主思考,這樣的思考就是師生間、生生間將話題討論繼續(xù)向前延伸的基礎;這樣的思考不斷累積、不斷更新,就能從一本又一本的書中逐漸讀出一個“我”來。
在互文閱讀中思考,使文本間的互相“觸發(fā)”是我們希望學生能夠逐步學會使用的策略。如在閱讀《西游記》中“江流僧復仇報本”的相關章回時,我們一面將它縱向地與后文“烏雞國太子復仇”的故事進行比較,一面橫向與莎士比亞的《哈姆雷特》,學生們非常熟悉的《哈利·波特》的故事展開比較,促使學生將自己思維的觸角由“文本”向“文化”延伸。
在共讀課上我們常常鼓勵學生仿寫、續(xù)寫名著——這種仿寫、續(xù)寫絕非以言語技巧的學習為目的,而是推動學生有意識地站在文本的基石上反觀自己的生活。譬如,在我們共讀了《鏡花緣》中的“君子國”“女兒國”之后,我們請學生也來展開想象,為主人公唐敖、林之洋設計他們可能前往的國度,以及在這個國家里所發(fā)生的故事。
在中小學階段,學生曾與多少書相遇,實際上是第二乘的問題;他們怎樣與這些書籍相遇,是否在相遇的過程中形成了有質(zhì)量的對話、有深度的思考,才是“整本書閱讀”教學中真正的核心問題。
來源:光明日報